观点评论

【观点】日媒:自我肯定感低的日本人和自我肯定感高的德国人的区别 谦虚、善于倾听的日本人,其实容易吃亏?
发布时间:2022-02-22     作者:   分享到:

 

来源:东洋经济

译者:张丹妮

校译:杨晓钟

2022222

 

 

  IMG_256

为什么日本人的自我肯定感低呢?(写真:Pangaea/PIXTA

 

日本一个是“只有年轻人自杀的国家”

日本是一个自杀大国。在15 ~ 39岁各年龄段的死因中,自杀排在第一位(数据来源于厚生劳动省《2020年版自杀对策白皮书》)。另外,在发达国家(G7)中,15 ~ 34岁的死因中,自杀排在第一位的只有日本。日本这个年龄段的自杀率(每10万人中的自杀人数)为16.3人,而法国不及日本的一半,为7.9人,德国仅为7.5人。

由此看来,日本“年轻人自杀”的现象就颇为引人注目了。可能会有人认为,造成这种情况是由于目前长期持续的新冠疫情导致服务业等行业就业环境恶化等原因,但即便如此,如果人们拥有高度的自我肯定感,他们就不会轻易地选择死亡。

乍看上去,是无法解读对方“自我肯定感的高低”的。而且“怎样才能提高自我肯定感”往往很复杂,很难轻易就得出答案。

另一方面,当我比较曾经生活过的德国和日本时,我总是认为“德国人的自我肯定感很高”。在街头巷尾,《为什么德国人的“自我肯定感”这么高》(小学馆)这本书也很受欢迎。

而日本人如何才能从“自我肯定感的烦恼”中解放出来呢?让我们仔细来思考一下。

首先在日本,“善于倾听的人”会受到好评。相反,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容易被批评“以自我为中心”或“不成熟”等。

然而,在德国,很少有善于倾听的人。更多的是不停谈论自己的人。在德国,即使是初次见面,也有很多人谈论自己的私事。

如果是关系亲密的人,则会更进一步,从自己的家人到恋爱、宠物、休假,甚至政治立场等非常私人的事情都会详细地进行谈论。在说起自己的事情时,德国人总是一副很开心的表情。

有时我会被总是谈论自己的德国人所吸引,老实说,我有时候也在想,“能不能快点结束这个话题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是一副“喜形于色”的样子。

脸上有一种希望被认可的渴望,“听我说!”有时被问到如何度过一个美好的假期,会有一种“这不是在凡尔赛吗!?”的感觉。

但是,对于在德国长大的我来说,他们却让人讨厌不起来。也许是因为习惯了没完没了谈论自己的德国人吧,看到他们一脸渴望被认可、开心地谈论自己的样子,我甚至觉得他们“很有人情味、特别可爱”。

相反,日本有一种“比起自己,更关心对方”的氛围,比起善于说话,善于倾听更受欢迎。

这也许就导致了两国自我肯定感的差异吧!当然,“谦虚且善于倾听”可能是日本人的美德。但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虽然觉得是多管闲事,但有时还是会有这样的担心。一方面会觉得“这是很有人性、了不起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会担心“过度的谦虚会不会损害自尊心”。

之前我看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我曾遇到过一次日本人和德国人交谈的场景,也许是出于“款待”的心情,日本人在德国人面前不仅表现出对德国的关心,还对此大加赞扬。

当然,最喜欢自己的德国人会很开心。然后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风格迥异的组合——自信满满地说着“我这么厉害!”的德国人,以及一边附和“真的很厉害呢~ !”一边继续倾听的日本人。

 

教育也会影响自我肯定感吗?

教育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日本人和德国人在自我肯定感上的差异。在日本,当我问一对有孩子的夫妇,“将来,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时,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我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是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孩子就好了。”

这可能在日本是一个很流行的答案。但是在德国人看来,“父母所描绘的孩子的理想形象=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孩子”这种说法很令人震惊。

事实上,在德国,“是否给别人添麻烦”的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当然,日常生活中也不会使用这种说法,当德国家长和老师提醒孩子的行为时,他们会具体地说,“电视声音太大了,请把音量关小点”、“如果你把东西放在这么狭窄地地方,其他人就无法使用了,请收好”等。

当然,“不给别人添麻烦”的顾虑是极好的。但是,这个定义在日本人当中也很模糊,实际上也很难理解“什么事情会给他人造成多大的困扰”。

在成长过程中被教育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自然容易对这种行为敏感。这也对日本人不擅长主张自我、自我肯定感低产生了一定影响。

不管怎么注意,每个人每年都会有几次对某人来说是个“麻烦”。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堵在公交车狭窄的过道上,孩子在拥挤的电车里哭喊,走得太快不小心撞到别人等等。

我甚至觉得不给任何人添麻烦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

 

德国幼儿园支持“自由的生活方式”

德国有这么多自信的人,这个国家的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呢?我有关在德国上幼儿园的记忆非常愉快,即使在将近40年后的今天,仍能清晰地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德国的幼儿园基本没有“几点开始,大家一起做什么”的规定和课程。

上幼儿园后,孩子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由地玩耍。我就读的慕尼黑天主教幼儿园有一个很大的房间,里面有玩偶区、积木区、绘本区和画画区。

我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和朋友一起玩玩偶。我不记得老师对我说过“和其他的朋友一起玩”、“到别的区域玩”之类的话。

即使孩子的喜好有偏差,老师也不会特别担心,也不会去矫正。“只要时间允许,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我在幼儿园时代学到的,这一点至今仍是我生存下去的支柱。

我的父亲是德国人,只会说几句日语。我的母亲是日本人,虽然现在她的德语说得很流利,但我小时候住在德国的时候,她的德语说得也磕磕绊绊。

这样的父母致力于对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我的日德双语教育。我说着父母各自的母语,他们总是不停地夸奖我。我认为他俩夸得太夸张了,但他们每次都夸奖“好厉害”时,给我带来的感动和我的自我肯定感息息相关。

 

我……我有那么糟糕吗?

日本和德国的文化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评价“哪个国家更优秀”。但是,如果只关注自我肯定感的话,比起将擅于倾听视为美德的日本人,更喜欢尽情说自己喜欢之事的德国人在精神健康上更胜一筹。虽然说起来有点俗套,但我认为日本人应该对自己更加自信。

根据内阁府“关于日本和其他各国年轻人意识的调查(2018年度)”结果显示,回答“对自己满意”的德国人占81.8%,而日本人仅占45.1%。这种自信的缺失也和本文刚开始提到的高自杀率有一定关系。

最后,我想对正在读这篇文章的父母们说一句。如果您的孩子总是在说自己的事情,“我怎么怎么”,就算其中夹杂着骄傲,那也请不要在意吧。

自我肯定感对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至关重要。因此,在这种时候,我觉得最好是可以夸张地表扬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