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

【解读】为什么日本人不帮助别人“搬婴儿车”?
发布时间:2021-07-04     作者:   分享到:

多数日本人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来源:東洋経済ONLINE

日期:2021.06.19

译者:杨卓

校译:杨晓钟

Life is

like a journey

    图片

冈本纯子是一名私人演讲顾问,她的服务对象都是些顶尖的社会精英(证券市场一部上市的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社长、企业干部以及政治家等),迄今为止,她已经改变了1000人的说话方式。

仅用两小时,她就能让一名只会呆站在原地照本宣科的公司高层变成一个能让会场上的人全体起立的颇有煽动力的演讲者。由于她那“能让一个人的讲话方式发生戏剧性改变”的实际业绩,因此被称为“传奇家教”,博得了广泛好评。

冈本首次公开出版的《全世界最棒的讲话方式——改变了1000多位社长、企业干部的说话方式!‘传奇家教’传授的50条珍贵的讲话规则》一经发售,立刻就成为了畅销书,销量突破了12万册。

身为交流战略专家的冈本这次要为我们讲解“为什么日本人不帮助别人‘搬婴儿车’”。

 

不和“陌生人”搭话的日本人

当大家在车站的楼梯上或者下公交车时看到有妈妈在搬婴儿车,您会怎么做呢?

我的孩子出生在美国纽约,在那里,碰到没有电梯的地铁站,总会有陌生的路人很自然地过来搭话:“May I help you?”这真的让我十分感动。

    图片

就算是搬运沉重的行李时,他们也会来帮忙。“别人遇到困难,就应该给予帮助。”在美国,很多人都把这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回到日本之后我却十分震惊,因为我基本上没见到有多少人会伸手帮忙。即便是有提着沉重行李的人或者老年人走在街上,也很少有人会询问这些“有困难的人”。

难道是因为“日本人对陌生人很冷淡”的缘故吗?我一直都存有这种印象,而且,前几天网上也报道了这么一条消息“窘境中的推着婴儿车的女子,孤立无援。”

笔者提问道:“走在街上遇到困难的人要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在车站台阶上看到推婴儿车的妈妈自然要伸出援手。人们难道就不能再爽快一些,让所有人都能帮助别人,所有人都能受到来自于他人的帮助呢?”

我对此十分有同感,可让人感到吃惊的是,评论区里充斥着大量反对的意见。主要的一些意见如下:

①如果碰到事故什么的话,自己就要承担责任,甚至会被要求赔偿损失。帮助他人的风险太高了。

②有的人就算受到了帮助也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连谢谢都不说一声,我很讨厌这种态度。

③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人会被拒绝或遭到嫌弃。

④我很担心如果主动询问的话,会不会受到他们怀疑。

⑤如果这些人原本就感到困难的话,就不应该乘电车。

⑥我觉得她们应该自己解决困难,比如使用婴儿背带什么的。

确实,在受到帮助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并不喜欢“被陌生人搭讪”。

 

“想帮忙”变成了“遭抱怨”的现实

以前,我在采访一位60多岁的男性时,听到了这么一番话。

“虽然教师这份工作让我觉得十分值得,可是在退休后,我却感到了空虚与孤独感。和我住在同一所公寓里的一位妈妈养着一个残疾的孩子,她总是一个人推着轮椅,十分的辛苦。于是我主动询问她说:‘我原来是个老师,有过教育残疾孩童的经验,如果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请告诉我!’于是,我就收到了公寓管理工会的通知:要求我不要和陌生人搭话!”

明明自己只是鼓起勇气“想要帮助别人”才主动询问,可结果却被怀疑是坏人,这真让人从心底里感到了绝望。

实际上,我也经常能听到“自己给老年人让座时,被老人拒绝、惹得老人生气”之类的事情。

总而言之,日本是一个充满“后果自负”与“麻烦”的国家。“不能给别人添麻烦”,“要自己承担责任”,“不要依赖别人”之类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有许多人无法坦诚地接受别人的好意。

另一方面,很多人即便没有实际的被他人拒绝的经历,他们还是认为“向他人搭话一定会打扰对方”“讨厌被拒绝”,所以不敢主动和别人讲话。

而且,如今的社会上,男性主动向女性和小孩子搭话,有时也难免会出现过于敏感的情况。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自己反应迟钝所以才不帮忙”,而是自己过于“细腻”,“因为太在意对方的心情,害怕伤害别人”,所以才不采取行动。

 

处处操心,活得艰难

有一项数据显示:即便出事故等的风险很低,且只需要稍微搭一下话就能够帮助别人,也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

根据大型旅游网站Expedia的调查结果,只有24%的日本人会在飞机上帮助别人把行李放到行李架上,这个比例是全世界最低的。相反,在澳大利亚、德国、瑞士、荷兰和美国,几乎半数的人都回答他们会帮忙。

虽然这是一个“大家既没有空闲,生活又十分艰苦的时代”,但也会经常让人思考:日本人是不是天生就有“社交恐惧症”,不想和别人有交集。

在上述的Expedia的调查中,只有15%的日本人会和飞机里的陌生人搭话,这个比例排在全球倒数第一,与其他国家对比,真是相形见绌。排在第一的是印度(60%),然后是墨西哥(59%)、巴西(51%)、泰国(47%)、西班牙(46%)。

顺便一提,除日本以外排行倒数5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韩国(28%)、奥地利(27%)、德国(26%)、香港(24%)。即便如此,日本还是比这些国家或地区低了近乎10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对于飞机内打扰别人的行为,39%的日本人回答自己会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说。日本人拥有世界第一的“忍耐力”,在这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日本人对自己想说的事情几乎是一言不发,即便是想去帮忙也不会出声,自己感到了“麻烦”也不会讲出来。处处操心,反而活得艰难。

说不定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日本人产生了闭塞感和焦虑感。并且,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人们之间无法进行交流,这种倾向只会越来越严重吧。

但是,我觉得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有“社交恐惧症”。比方说,大阪等城市给我的印象是:有不少人都会和他人搭话,并且在部分地区和平民区中很多人都对他人毫无戒备,畅所欲言。

“交流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与人联系的能力”)与其说它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和特质”,不如说它深受“环境与习惯”的影响。比方说,在满是陌生人的城市里,人们想保护自身,自然就会对他人产生强烈的戒备心理。

而且,如今孩子们与外公外婆、亲戚以及生活的区域中不同年龄的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技巧的机会在不断减少。随着人口集中到城市以及家庭小型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不懂得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基本方法”,缩进自己的“壳”里,变得“寄居”化。

即便不是家庭或公司中那种“紧密的联系”,“弱联系”应该也是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的。

社会学理论显示:比起像家人、亲朋好友和同一职场的伙伴这样的“强纽带”,熟人关系的“弱纽带”对传达有价值的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代,“稍微打一声招呼的关系性”是十分重要的。

 

“微弱的联系”会成为“生存的动力”

“认可自己的存在价值,并向自己伸出援手”——很多人在一些“无意间的对话”和“微弱的联系”中,治愈了心灵,得到了鼓励。

有时候,大家的一句“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谢谢你”会成为“他人生存的动力”。

讲话方式并不是“才能”,实际上它是一门“简单易学的技术”。学会了“正确的讲话方法”,会消除很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们之间的交往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大家一定要试一下这种“语言的力量”。

 

原文链接:https://toyokeizai.net/articles/-/435029?displa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