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东洋经济ONLINE
作者:末广彻(大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翻译:王志毅
校译:杨晓钟

由于安倍经济学的影响,比“低欲望一代”稍微年轻的“电锯人一代”身上似乎有着复杂的特征(图片来源:AH86/PIXTA)
据说经济和流行是相关的。例如,经济繁荣时期流行暖色,经济萧条时期流行冷色。此外,繁荣期流行的“粗眉(妆容)”也很有名。据说,由于身处萧条期,人们倾向寻找乐观向上的话题,喜剧节目数量也会有所增加。不过似乎也有迹象表明,这是出于制作费用低廉的经济合理性。而且,制作成本同样低廉的智力竞赛节目在萧条时期也会增多,所以这其中可能是存在因果关系的。
除此之外,作为支撑“经济与流行”的关系,婚礼的趋势也很典型。在1980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经济时代十分盛行“豪华婚礼”,相反,在泡沫破灭后的1990年代和2000年代流行的是“朴素婚礼”。此后,随着多样性的发展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不举办婚礼”也获得了认同。
为什么不同世代的经济行为各异?
一种与“经济和流行”相近的观点是,过去经历的经济环境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日本央行经常提出的通货紧缩意识的形成也是其中之一。据说预期通胀因世代(人群)而异。虽然众说纷纭,但也有人指出,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中期的萧条期出生成长的“低欲望一代”缺乏动物精神(企业家式的雄心壮志)。
“低欲望一代”一词获得了2013年度新词·流行语大奖的提名,但同年第二届安倍晋三政权推出了安倍经济学,那一年股价下跌,经济低迷,整个社会对经济的认知仍处于萧条阶段。“这一代人自从出生,日本经济就从未变好过”——这便是缺乏动物精神的时代背景。
虽然开场白写到这里有点长,但10月26日的东京新闻晚报的匿名栏目《大波小波》刊载的是以最近的人气漫画《电锯人》为题的文评,十分有趣,这篇文章指出:与“低欲望一代”一样,差异是由群体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这篇题为《<电锯人>反映的现实》的评论中,据专栏作者介绍,人气漫画《电锯人》的主人公(电次)被设定为了“从一开始就不抱任何希望”的人物,这部漫画“表现出了当今年轻一代杀气腾腾的现实感”。
《电锯人》折射出的经济环境
《电锯人》是2018~2020年在《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的漫画(2022年7月开始在《少年JUMP+》上连载第二部),2022年10月开始播出的动漫也备受瞩目。《电锯人》的主要故事情节是打败“恶魔”,但抛开这些不谈,前文的专栏作者更关注的是主人公电次少年的处境和思维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我只收看了动画系列,所以只了解到第四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谅解。
《电锯人》讲述的是主人公电次因体内寄宿着电锯恶魔而成为“恶魔猎人”的故事。男主的遭遇和思维方式是“背负着父母的债务,上不了小学,连饭都吃不饱”、“贫穷”、“梦想就是过上普通生活”、“从一开始就没有希望靠努力、友情、胜利而出人头地”、“一出生就被剥夺了一切,过着不断还债的人生”(均摘自《大波小波》)。
专栏作者表示:“这也是《鬼灭之刃》和《咒术回战》(近年爆火动漫)的共通点。”在这样的人生中,折射出了“还能有什么欲望呢?”这种“杀气腾腾的现实感”。和前文提到的“低欲望一代”一样,这种杀气腾腾的感觉或许也是“电锯人一代”的特征。
《电锯人》的作者藤本树出生于1992年10月,今年30岁。据网上资料显示,他出生于秋田县,毕业于东北艺术工科大学美术系西洋画专业,没有找到工作就当上了漫画家。虽然不清楚他大学毕业的确切年份,但从出生年份来看,毕业大概是在2014年左右。恰逢安倍经济学促使就业环境明显好转的时期。
属于“电锯人一代”的藤本树与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中期的经济衰退时期出生成长的“低欲望一代”有重叠的一面,可以说是即将结束的“低欲望一代”的下一代。如果说“低欲望一代”和“电锯人一代”之间存在差异(群体),那这差异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电锯人一代”深受安倍经济学的影响
在这里,我想起了不久前听一位媒体相关人士曾说,“在安倍经济学实施之后就业的员工里,有很多人对安倍经济学持肯定态度。”因此,笔者将把出生到就业(假设应届毕业生都找到工作)的时间段作为各代人受影响的时间段进行简单的比较。
也就是说,将“低欲望一代”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时间,从1990年出生开始,最快到2012年大学毕业为止,与“电锯人一代”从藤本树出生的1992年开始,最快到2014年大学毕业为止进行比较。结果非常有趣——
如果将两代人的差异以股价走势来比较,便能得到出乎意料的差距:“低欲望一代”生活的1990~2012年的日经平均指数的涨跌比率(以各年12月底指数相比较)下跌约56%(年率下跌约3.7%)——缺乏动物精神的这一数据表现可谓相当差劲。

另一方面,“电锯人一代”生活的1992年至2014年,虽然与“低欲望一代”略有不同,但日经平均指数涨跌比率上涨约3.1%(年率增长约0.1%),虽然没有多出色,但仍为正数。两代人出生的时候正值日本经济因泡沫破灭而急剧下滑的时期,同时股价的起点也存在差异。但接下来我们也不能忽视:差异之所以巨大,是否包括安倍经济学这一原因在内?
如前所述,就业是每一代人的重要特征。因此,我再次查看大学毕业生的内定率时,这一数据从2010年触底后开始上升,安倍经济学实施(2013年)以后直到2018年呈持续上升状态。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差异,但“低欲望一代”和“电锯人一代”在找工作时是否受到了安倍经济学的影响,这一区别可能是产生差距的原因。
那为什么《电锯人》如此阴暗呢?
为什么本应受益于安倍经济学的“电锯人一代”的藤本树,却画出了可以说比“低欲望一代”处境更为恶劣的“最穷”主人公电次呢?“梦想是过上普通生活”“从一开始就没有希望”——我认为他的这一形象与安倍经济学的“阳光”一面有所不同。
作者藤本树似乎在大学毕业后很快成了一名漫画家,所以他可能并没有找工作。也许从一开始,安倍经济学就没有任何好处。
主人公电次是“父母扭蛋”的产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主人公被设定为背负着“父母的债务”,电次的遭遇正是最近“父母扭蛋”的争论本身。有人指出,在安倍经济学的影响之下,就业好转降低了收入基尼系数(译者注: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分为收入基尼系数和财富基尼系数两种。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越大),而强有力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又导致财富基尼系数升高。这便是安倍经济学的“阴影”部分。
出处:图表由大和证券基于总务省数据制成
(注)2019年数据由笔者根据总务省公布的近似式计算得出
“父母扭蛋”作为2021年十大新词·流行语之一(参考2021年10月15日《“金融所得税”不能解决的“父母扭蛋”问题》),在藤本身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安倍经济学的“阴影”部分。这就是专栏作者的结论(假设)。
如上所述,“电锯人一代”中可能有不少人从安倍经济学中受益,对安倍经济学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考虑到《电锯人》的走红,之所以人们会对主人公电次产生共鸣,是因为一些人被排除在了就业环境的改善和资产价格的上涨之外,他们“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希望”,也许今后这样的人还会越来越多。
无论如何,经济与流行、经济与群体之间似乎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