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热点追踪】高等教育中的国家建设,为了谁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3-09-04     作者:   分享到:

网站来源:University World News

译者:张 

审校:金志远


亚洲的高等教育机构一直在适应国际化进程,这一进程对该地区大学的运作方式产生了影响。尽管人们渴望成为知识、技术和文化的无国界世界的一部分,但也有人担心全球化可能会削弱人们与自己国家的联系感。

孟加拉国和马来西亚是两个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亚洲民主国家。两国都为独立而战,并试图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的国家认同。与中国和越南等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国家不同,孟加拉国和马来西亚的民族主义是以种族民族主义的形式出现的。

在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求大学开设旨在提高对本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以及促进跨文化理解的课程,以增强青年的民族自豪感。

 

案例一: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是南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与邻国巴基斯坦区分身份的悠久历史,孟加拉国于1971年从巴基斯坦获得独立。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执政政府的更迭往往伴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学校课程和教科书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做法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越来越普遍,但在高等教育中却不太普遍。然而,自现任政府——孟加拉国人民联盟——于2008年执政以来,已为教育部门的改革做出了许多努力。

最近,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为所有公立和私立大学的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名为“独立孟加拉国的兴起史”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明确目标是提高学生对独立孟加拉国历史发展的认识。

该课程强调孟加拉国的独立精神,特别是1971年的解放战争,激励学生原原本本地坚持这种精神。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英国统治下的孟加拉;巴基斯坦的不平等和剥削;孟加拉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解放战争和孟加拉国独立的诞生;孟加拉国和班加班杜-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案例二: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自1963年成立以来,一直需要将这个新成立的多民族社会团结起来。多数马来人和少数非马来人对保护各自政治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分歧日益不满,导致了1969年的种族骚乱。

为培养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意识,马来西亚所有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推行了“通用科目(Mata Pelajaran Pengajian Umum)框架”。本地学生和国际学生在攻读学位的同时都必须完成几门必修课程,如“种族关系”以及“伊斯兰文明和亚洲文明”。2022年,这些科目被“道德与文明鉴赏”和“哲学与时事”取代。

“道德与文明鉴赏”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与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背景相关的道德理论和各种文明。同时,“哲学与时事”科目向学生介绍各种哲学概念及其与马来西亚当前问题的关系。

 

不清晰的结果

 

在这两个国家,攻读大专和本科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些课程。然而,目前还不清楚高等教育机构开设这些课程是否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虽然这些课程有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但获得高分并不一定反映学生参与国家建设进程的努力和热情。学生可能只是在进行“表演”,展示所谓爱国公民的理想品质,以获得该课程的及格分数。这也可能意味着,学生无法在辩论或论文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做会使自己受到惩罚。学生也可能认为这些课程不重要,因为他们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接触过类似的内容。

在一些大学,如果不给出成绩,这些课程的重要性也会降低,这就降低了学生认真对待这些课程的积极性,因为这些课程并不能直接为他们的教育和技能组合带来额外的价值。在没有任何明确的可衡量成果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在高等教育中实施这些科目是否有意服务于政府的国家建设议程。

 

批判性思维挑战国家议程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学生要学会批判和挑战民族主义政策和信息,而不是将其内化。

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些必修课程是为政府的政治利益服务,而不是培养与自我发展直接相关的技能。因此,他们不一定同意国家通过课程传达的民族主义。学生们有可能对民族主义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质疑民族主义在当今全球化世界中的相关性。

例如,在一个多民族的课堂环境中,可能会出现对马来西亚平权行动政策连续性的不同意见,从而阻碍马来西亚政府促进民族团结的努力,同时使占主导地位的少数民族(Bumiputeras,马来人、马来西亚半岛的奥朗阿斯利人和东马来西亚的各土著民族)的利益享有特权。

有关政治人物因腐败和其他不当行为而频频受到法庭指控的新闻,也成为学生批评政府或政治领导人未能坚持教学大纲所教授的道德价值观的“弹药”。在极端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孟加拉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学生组织抗议活动。学生们可能会争辩说,参加全国性的抗议活动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是对国家美好未来的向往。

 

建设国家的更多途径

 

民族主义的确是任何国家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民族主义就不可能成为将整个国家团结起来的灵丹妙药。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政府不能认为培养公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是一种简单的自上而下的方法,人们会毫无疑问地吸收这些信息。政治家应首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然后再期望其公民也这样做。

如今的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后,还面临着生活成本上升、工作不稳定、收入不平等等紧迫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无法通过加强民族主义来解决。对他们来说,保障自己的基本需求比表达对国家的奉献更为重要。

事实上,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真正从高等教育中弘扬民族主义的议程中获益——是年轻人还是政治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