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中国

【域外中国】德国《时代报》:产业聚集:中国经济腾飞的一把钥匙
发布时间:2021-08-03     作者:   分享到:

信息来源:德国《时代报》

时间:2021.7 25

翻译:谢宁

校译:杨文革

产业聚集:中国经济腾飞的一把钥匙

 

贵州正安县的吉他制造厂:正安县每年生产600万把吉他。

图片:STR/AFP/Getty Images

 

中国如何从一个经济弱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巨人?两位经济学家认为,答案是中国经济以出口为导向,并且将特定产业聚集在一个城市之中。

拥有80万人口的江苏丹阳市在中国算是个小城市。它身处长江三角洲边缘,周围环绕着经济大都市上海、苏州、南京和杭州,经济相对落后。但是丹阳是一个经济重镇。全世界大约一半的眼镜片(包括太阳镜片)都来自于这个城市。丹阳市在中国也有“眼镜之都”的称号。

丹阳是中国经济一个鲜活的例子,反映出中国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落后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丹阳的例子只是众多范例之一。来自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奥伊菲·韩利(Aoife Hanley)和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经济学家龚云丹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深入研究了这一现象。她们分析了17万家中国企业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各家企业强烈的出口导向是成功的关键,出口企业集中的地区创新能力尤为强劲。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市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典范。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深圳还是一个毗邻香港的小渔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体育用品、塑料玩具和廉价电器的生产基地。全球目前90%的电子烟来自于深圳。深圳是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大都市之一,其高新科技企业早已可与硅谷相提并论。

 

产业聚集带来创新活力

中国这些经济重镇的发展规律有相似之处。上世纪80年代初,丹阳市只有几家眼镜片制造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加深,丹阳的眼镜片厂越来越多。丹阳市政府于1986年设立了第一个镜片市场,以此吸引更多的企业在丹阳设厂。后来,由摊位构成的市场被一座拥有数百家眼镜店和生产车间的购物中心所取代。目前丹阳的这些眼镜企业属于世界市场龙头企业。

经济学家韩利将这种多家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区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产业发展现象称之为“劳动力流动的溢出效应”。一家企业的员工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它竞争企业的入驻不会导致排挤效应。恰恰相反: 随着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员工交流,员工掌握了新的工作方法,并带来了知识的转移。另外竞争压力增加,这又带来了新的创新。

韩利和龚云丹这两位经济学家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这些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相互接近。韩利表示:“例如,在丹阳这样一个城市中,高度专业化的员工非常熟悉其它企业的工作方式。”根据她的观察,劳动力流动的溢出效应主要出现在多家企业集中在同一城市里。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会出现协同效应,例如建设用于出口的港口和铁路。“如果一家企业周边所有企业都是以出口为导向,那么这家企业是否也愿意生产质量更好的镜片呢?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韩利说。

 

 宋代已有的经济现象

事实上,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朝时,江西景德镇就专门生产陶瓷制品。今天,景德镇仍然是中国瓷都。中国其它城市也有这种某种产业聚集在一地的现象。同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浙江海宁市专门聚焦皮革加工业。浙江义乌是世界上最大的圣诞商品出口地,尽管中国人根本就不过圣诞节。

两位经济学家还发现,甚至当那些自身缺乏创造力的企业和这些出口型企业身处一地的时候,他们突然也被激发出了巨大的创造力。韩利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认识。出口加工是激发创新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中国的出口模式是否也能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样板呢?韩利认为原则上是这样的。中国已经设立了几十个享受特殊税收条件或者其它优惠政策的经济特区。世界上一些国家也采用了这种中国模式,如南非德班的杜比贸易港。这些经济特区在出口方面成效卓著,展现出极大的创新能力。

 

原文网址:

https://www.zeit.de/wirtschaft/2021-07/china-aufstieg-wirtschaft-export-weltmeister-technologie-produktion-wirtschaftsma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