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

【观点】日本沦为发展中国家?!
发布时间:2019-09-15     作者:   分享到:

 

来源:Newsweek Japan  

翻译:张仪、李明芳  

校译:杨晓钟

 

     

不少人对“日本是发展中国家”这一说法感到震惊。这是因为日本人均GDP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曾占据首位,而媒体对此也进行了广泛报道的缘故。可另一方面,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却处于末位。那么,日本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上次,我写了一篇关于《日本要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发展中国家》的文章,引起了众多反响。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的劳动生产率连续50多年处于末位。而事实上,日本在世界占有较高出口份额的时期也仅限于20世纪80年代。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我认为持日本“自古以来就很贫穷”这一想法的人,是能够更准确的把握情况的。但或许也有很多人对这种说法抱有疑问。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代表性指标之一,虽然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末位,但另一方面,日本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也曾位居第一。那么,日本人均GDP居于首位,可为何劳动生产率是最低的呢?

   

01. 附加值、劳动时间和劳动人数  

决定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式是企业产生的附加值除以劳动时间和劳动人数。分子为GDP,分母为劳动时间和劳动人数的乘积。因此,GDP越高生产率就会越高,劳动时间越长、劳动人数越多生产率就会越低。也就是说,要想赚钱,就要尽量减少劳动人员数量,并且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话,生产率就会提高。  

反过来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格外低下的原因是:要么是生意不赚钱;要么是劳动时间过长;或者是劳动人数过多,不外乎这三个方面。事实上,上述三点日本全都符合。日本薄利多销的生意较多,企业产生的附加值越来越小,而且很多人长时间加班工作,因此生产率无法提高。  

二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产业,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日本制造商的产品还被说成是“便宜货、劣质品”,“日本货”就是劣质品的代名词。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但只要想象一下20年前的中国产品,可能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但是,随着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企业就可以制造出与欧美企业水平相当的产品。因为日本的工资水平低,所以日本制造商生产的产品给人以“物美价廉”的印象,从而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这和现在的韩国产品很相似吧)。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输出份额与制造业强国德国并驾齐驱,进而达到顶峰,但此后持续下降,直到现在。  

 

02. 广场协议引起日元过度升值  

导致人均GDP急剧上升

   

     

本来,在日本企业竞争力提升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应改变薄利多销,转而为专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发达国家型产业结构。但日本的最大败因是沉醉于“日本第一”的赞美声中,而忽视了转型的努力。  

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劳动生产率虽然得以暂时提高,富裕程度接近于欧美各国,但现在却快又要回到贫穷时期了。另一方面,日本的人均GDP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急速上升,1989年位居世界第二。  

日本的劳动生产率虽然远不及其他发达国家,但为何单单人均GDP能居于首位呢?其原因在于汇率的计算方式。  

由于货币不同,在对各国的人均GDP进行比较时,通常都会将各国货币换算成美元。也就是说,在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升值,人均GDP也会相应上升。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的人均GDP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在于日元迅速升值。  

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美国对此产生了危机感。因此,美国强制要求日元升值。1985年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在外汇市场上急剧升值。10年里,日元对美元不断升值,从1美元兑换250日元升至1美元兑换80日元,一下子升值了3倍。这是无视实体经济从而导致的市场“暴走”。如果用名义汇率进行换算,日本的人均GDP自然迅速上升,但这只是徒有其表。在当时,日本的人均GDP位于世界第2位,基本上可以说都归因于外汇因素。  

 

03. 需要修改以大国为前提的战略

 

一般而言,在对各国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时,也需要换算成美元,而且,这种计算方式使用的是购买力平价汇率,接近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现实生活的感受。购买力平价汇率基于一价定律理论,从购买力的角度来看汇率。  

由于广场协议的签订导致日元在外汇市场上迅速升值,但是,当时的物价没有发生那么大的变动,所以购买力平价汇率仅仅显示日元在缓慢升值。因而,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被过高地计算,一直在末位徘徊。  

而且,一旦使用购买力平价汇率来计算人均GDP,就会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日元虽然升值,但是排名基本上处于末位,这与日本的劳动生产率面临着同样的状况。尽管二战后日本经济逐渐摆脱贫困境地,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欧美,但现实是日本经济将再次回到“贫困”境地的这一想法似乎更为准确。

   

04. 日本产的电脑真的拥有过竞争力吗?

   

即使从产业竞争力来看,日本自古以来都不是出类拔萃的技术大国。  

我大学读的专业是原子核工学,但是在接触专业课程,开始真正学习核反应堆物理等课程时才明白,虽然日本核技术号称世界领先,但其重要部分均依赖于美国。当我面对这一事实时,还是颇受打击。  

IT方面也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PC8800系列和PC9800系列的个人电脑,确实是日本生产的,但是电脑的核心部分“CPU”的基本设计是由美国的英特尔公司研发的,而电脑整体架构是由美国的IBM公司设计的。日本制造商仅仅是引进这些技术然后用于生产制造而已。  

在当时的日语语言环境中(电脑的操作系统无法处理日文),日本制造商尚能够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然而随着电脑性能的提升,人们逐渐可以用软件来处理日文,日本制造商便完全失去了优势。(顺便提一句,英特尔公司在开发CPU基础技术时,聘用了赴美的日本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个人才能无法为企业和国家所用也是日本的一大不足,在这一点上,日本自古以来都没有改变。)  

现实情况极为严峻,为了能够制定正确的战略,准确地认识现状显得无比重要。为了日本的发展状况不再变得更加糟糕,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以大国为前提的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