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

【专家解读】日本决心偷袭美国珍珠港的真正理由
发布时间:2019-07-22     作者:   分享到:

来源:PRESIDENT Online 2019.7.18

译者:寇梦珂

校译:杨晓钟

 

 

日本为何要发动偷袭美国珍珠港这场“必败无疑”的战争呢?学习院大学校长井上寿一认为“战争直到爆发前的一刻都有可能避免”。但日本海军为维护组织的利益,还是义无反顾地发动了战争。”

 

 

根深蒂固的罗斯福阴谋论

研究二战后的日本外交史,可以说就是研究日美交战史。因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处于优势,出现了大量颇有见地的优质成果,也形成了一些公认的“定论”。

尽管如此,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罗斯福阴谋论。奉行历史实证主义的研究者都知道这个阴谋论是错误的。关于这一点,须藤真志的《珍珠港〈奇袭〉论争》(讲谈社文库,2004年)一书中有明确记载。

 

罗斯福阴谋论

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演出的一出"苦肉计",是美国政府策划了珍珠港事件。

 

反驳阴谋论的第一个证据就是关于暗号的破译。美方破译出的是外务省的暗号,但外务省知晓偷袭珍珠港是在开战的前一刻。而关键的海军暗号,直到第二年的春天也未能破译。

第二个证据是无线信号屏蔽的问题。前往珍珠港的南云机动部队在严密的无线电信号屏蔽之下,未曾通过微弱电波相互联系,也没有证据证明美国监听破译了微弱信号。

即便如此,罗斯福阴谋论并没有消失,因为它可以使日本免受“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一场卑鄙的暗算”的谴责。若罗斯福阴谋论果真成立,那卑鄙的就是美国,日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战争直到爆发前的一刻仍有避免的可能

二战后的日本外交史研究的关注点在别处,即就是关于避免开战的可能性的研究。虽然可能性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小,但直到开战前还是有可能的。

因为与英国、荷兰等国不同,日本和美国之间既不存在围绕争夺亚洲殖民地的冲突,也没有必须诉诸武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只要日本不率先出手,日美战争完全可以避免。关于1126日赫尔通牒的谈判如果可以继续下去,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若谈判继续,东南亚不久便会迎来雨季,影响作战行动的实施。不仅如此,随着苏联向德国发起反攻,日本对美开战的前提,即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优势就已经荡然无存。如此一来,日本便很难作出对美开战的决定,日美开战便得以避免。

如上所述,在弄清了避免开战的可能性之后,如果说还有什么遗留的疑问的话,那就是“明明可以避免,可为什么还要下决心发起战争呢?”

比较日美两国的国力,毫无疑问会得出避免开战的结论。虽然如此,但日本却为何最终卷入了这场鲁莽的战争?

 

陆军=恶人?

海军=好人?

关于这一论点的最新研究是牧野邦昭所著的《经济学者与日美开战:起底秋丸机关“虚幻报告书”之谜》(新潮选书,2018年)一书。

 

 

该书发挥历史想象力,展开了值得关注的讨论。那么秋丸机关是怎样让“避免开战论”具有说服力的呢?

以“3年后日本将拥有匹敌美国的国力和战斗力的计划”为借口拖延时间,等待德国的败北和美苏冷战的开始。若是持这样的“卧薪尝胆”论,开战是可以避免的;或者根本不用等3年这么久。根据二战后日本外交史的研究,即便只延迟数月,也有可能避免开战。

该书明确了陆军开战的动机。那海军呢?在开战这一问题上,如果陆军是“恶人”,那么海军就是“好人”。可是,海军“好人”论是正确的吗

据对此疑问的先驱性研究成果可知,永野(修身)海军军令部总长在1941(昭和16)年721日,主张尽快开战。到了1030日,岛田(繁太郎)海军大臣决定开战。由此可见,海军是十足的“恶人”。

海军之所以如此积极好战,目的是为了维护组织利益。海军从1930年代就开始扩军。“无法作战的海军是废物”——如果被这样侮辱,那么就只能以开战来证明自己。从军事战略上看,赌上“万分之一运气”的陆军比优先考虑组织利益的海军做出了更加合理的判断

虽说如此,也不能单纯地由此就断定海军就是“恶人”。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海军高层对1941年前半年的日美谈判曾寄予了很大的期待。也许促使海军改变想法还别有隐情!

 

因苏德战争爆发而搁浅的日美谈判

 

 

最先能想到的转折点是1940927日的日德意三国同盟吧。而这一点在战败第二年,得到了参与日美谈判的岩畔豪雄陆军大佐的重要证言。根据岩畔的证言,正是迫于三国同盟的压力,美国才会决定与日本谈判(井上寿一《战争调查会》讲谈社现代新书,2017年)。

然而,看上去已经开始步入正轨的日美谈判,因6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而搁浅

由于苏德战争爆发,和苏联陷入缠斗的德国已经无暇他顾,与德国结盟的日本的外交地位随之下降。相反美国的外交地位却得到了加强,摆出了强硬的姿态。谈判要想进行,需要日方果断的大幅让步

苏德战争的影响不仅限于日美谈判。因为和德国作战,苏联的实力受到了削弱。这对日本陆军来说,是个好时机。因为陆军的假想敌一直是苏联。于是,陆军于72日举行了关东军特别演习(关特演)。而关特演实际上是对苏作战的准备行动。

 

贯彻“避免对美开战”的松冈外交

 

 

北进论实际上表现出了日本国策的矛盾。因为日本在413日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主导该条约谈判的是松冈(洋右)外相,但是在72日政府决定“关特演”的时候,松冈却表示支持北进论。

乍一看松冈外交也充满了矛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72日松冈在支持北进论的同时,也主张停止入侵南部法属印度支那

近卫(文麿)内阁在决定进行关特演之前,已于625日决定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对此美国态度强硬,(采取的制裁措施是)冻结日本的在美资产。这一措施实际上导致了对日的全面禁运(森山优<从日美谈判到开战>《昭和史讲义:从最新研究来看战争爆发之路》筑摩新书,2015年)。

可以推测在当时那个时代,日本侵入法属印度支那也被认为是挑衅了美国和英国。因为日本军机可以从法属印度支那,直接攻击菲律宾和新加坡(井上寿一《战争调查会》)。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找到充满矛盾的松冈外交的一贯性。那就是避免对美开战。松冈是想在三国同盟和日苏中立条约强化了日本的外交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与美直接谈判来避免战争。同样,因为入侵南部法属印度支那肯定会使日美两国关系恶化,所以松冈才会要求停止。由此可以看出,松冈外交一贯避免对美开战。

 

赌上“万分之一的运气”偷袭珍珠港

海军出于抑制北进论的目的,继续侵入南部法属印度支那。侵入法属印度支那,是预料到美国会阶段性地实施对日经济制裁的“预防措施”。因为如果确保了法属印度支那的重要军需资源,就能抵消美国的经济制裁。

这样一来,北进论和南进论就互相冲突了。调整、统一国策的任务从近卫内阁移交给了东条(英机)内阁。

111日,东条内阁决定做好和与战两手准备,若121日凌晨零点之前,外交谈判仍未达成一致,将发动战争

美方对此的回应是赫尔通牒(注: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方案,让亚洲回到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状态)。因此海军除了开战之外没有其他选择,陆军也赌上了“万分之一的运气”。121日凌晨零点为止外交谈判也没能避免战争。就这样,偷袭珍珠港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