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

【观点】我们究竟为什么需要诺贝尔文学奖?
发布时间:2019-10-24     作者:   分享到:

新闻来源:德国《世界报》(Die Welt

原文作者:Mara Delius

发布时间:2019.10.11

翻译:姚盼盼、王天锦

校译:张世胜、柴皓月

 

摘要

2018年,瑞典文学院因性侵丑闻取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表面上看起来,瑞典文学院似乎正在走向衰落。在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后,有人一度认为,颁发这样 “多样化”的奖项或许是瑞典文学院在安慰自己不安的良心。

 

 

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几十年来,这一问题的答案有点生硬,却也相当简单:表彰“创作出最佳的、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的人”。诺贝尔奖的创始人诺贝尔(Alfred Nobel)在遗嘱中就是这么规定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界最为重要的一个奖项。瑞典文学院的18位终身院士负责认定哪位候选者最为杰出,并对他或她具体显示出了什么样的理想主义倾向作出认定。这些院士的月桂冠徽章上印有瑞典语“snille och smak”,这就是他们的评判态度:“精神和品位”。

然而,瑞典文学院最近既没有贯彻其精神,也没有证明其品位:去年年初爆出的内幕是,在瑞典文学院内部,长年以来一直在容忍性侵、性骚扰、泄密、勾结和类腐败等种种现象。

 

阿尔诺案

这起丑闻的主角是让-克洛德·阿尔诺(Jean-Claude Arnault)。他是一位摄影师、导演以及一家文化中心的负责人。他被指控曾在斯德哥尔摩多次性侵女性,但他得到了他的妻子,作家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庇护;她是瑞典文学院终身院士之一,席位为第18。在多位院士愤怒辞职之后,1786年成立的瑞典文学院已是岌岌可危。

按照规定,选举新院士必须有12名院士参与投票,而瑞典文学院当时只剩下10名院士。瑞典文学院的世袭监管人、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Carl Gustaf)曾经介入此事,并使章程得到了修改;他还做出了一些改革,其中就包括引入外部评委参与评奖。

于是,对于 “诺贝尔文学奖有何存在价值” 这一问题,今年有了回答:该奖项并不仅仅是表彰出色的文学著作,而是还要实现一种文学奖的自我净化和自我确认,保证文学奖存在的必要性。这是一种为减轻罪责而进行的矛盾行为:既想前进,又想后退。

 

为了安抚就颁发一个“多样化”的奖项吗?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为了避免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瑞典文学院似乎不得不忍受这种进退维谷的形势:要是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两位男性作家,会显得不与时俱进,要是只颁给欧洲白人作家,也会是同样的效果。瑞典文学院院士安德斯·奥尔森(Anders Olsson)表达了对更加“多样化”的诉求;他认为,迄今为止,诺贝尔奖过多关注了“男性”和“欧洲”作家。

人们一度完全有理由猜测:这不是在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而是瑞典文学院为了安慰自己不安的良心才颁发一个“多样化”的奖项

但是现在瑞典文学院的情况表明,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无论是奥尔加· 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还是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他们都是响当当的作家。瑞典文学院借此延续了严肃文学的传统路线,而在丑闻之前,他们就开始向流行文学倾斜,而远离严肃文学:授予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鲍勃·迪伦(Bob Dylan)诺贝尔文学奖。

是否还有其他的作家能够满足这个范畴呢?如果有的话,或许一下子就有两位女性作家?答案是肯定的。也许人们还得等等,直到瑞典文学院一次性给两名女性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而且并不是出于性别比例因素的考虑才这么做。等到那个时候,人们就可以欣喜地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不单单关乎文学,更是为了反对非文学标准的引入。

 

 

《俱乐部》

可以肯定的是,瑞典文学院结构上的改革并不是十分地彻底。让-克洛德•阿尔诺因卷入两起强奸案而被判刑。他的妻子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也已经离开了瑞典文学院。然而,在卡塔琳娜的自传性作品《K》中,她自称是一个阴谋的受害者,并且,案件过后她每月仍会获得经济补偿。

还有评论家贺拉斯·恩道尔(Horace Engdahl)。他反对试图对丑闻进行调查的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长萨拉·达尼乌斯(Sara Danius)女士,他还将阿尔诺称为绅士。贺拉斯•恩道尔现在仍然在瑞典文学院内(只是不在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中)。

目前,今年颁发两个奖项对于改过自新的瑞典文学院的未来有什么意义,这一点仍不明了。11月底,女记者马蒂尔达·古斯塔夫森(Matilda Gustavsson)所作的一部名为《俱乐部》的书将要出版发行。两年前在《瑞典每日新闻报》(Dagens Nyheter)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将丑闻公诸于世的正是此人。

在接下来的几年,瑞典文学院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是成为一个面向21世纪的文学机构,还是成为一件遭受重创的历史遗存?这并不取决于奥尔加• 托卡尔丘克或者彼得•汉德克等响当当的人物,而是取决于那位女记者:古斯塔夫森。

 

延伸阅读:新京报书评周刊 《诺贝尔文学奖,该被取消了吗?》

https://mp.weixin.qq.com/s/wvZIX2l2MYZYvP9HSvmnQg

原文网址:

https://www.welt.de/kultur/literarischewelt/article201715304/Nobelpreis-an-Handke-und-Tokarczuk-Die-Akademie-und-ihre-Moti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