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

【解读】美国与伊朗剑拔弩张70载,所为“he”事?
发布时间:2019-10-05     作者:   分享到:

来源:https://web.smartnews.com

作者:铃木明彦

翻译:唐珊珊、寇梦珂

校译:杨晓钟

 

 

穆罕默德·摩萨台

 

伊朗反美情绪由来已久,长达半世纪以上

美伊紧张局势仍在发酵。两国关系不知为何总是剑拔弩张,这大概是人们的基本印象。从历史背景看,两国间的恩怨长达半世纪以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怨已久”的双方关系想要“解冻”,势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美伊间的恩怨情仇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伊朗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台提出石油国有化政策,此举造成伊朗与英美形成对峙。英国则表示要击沉前来采购原油的油轮。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伊朗与英美持续对峙期间,1953年伊朗发生政变,穆罕默德·摩萨台总理下台。据说幕后主使为美国CIA(中央情报局)。经过这场军事政变,不仅造成伊朗石油国有化进程受挫,同时,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美国的支持下重新执掌大权,开始推进伊朗近代化

然而,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发动的急速西化改革,却引发了伊斯兰教什叶派宗教领导者的抗议。与此同时,由美国在幕后操纵的这场政变,不仅推翻了民选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台,还致使伊朗石油国有化政策受挫。由此开始,伊朗国民便对美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在伊朗石油国有化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中,有一件与日本有关:当时,出光兴产的创业者出光佐三派输油船“日章丸”穿过英国的封锁,到被国际社会孤立的伊朗进口石油。此事后来一直被大众认为是日本和伊朗保持友好关系的契机之一。

 

伊朗人质危机

 

伊朗革命改变美伊关系引怒美国的大使馆人质事件

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专制政权以及近代化政策引发了宗教势力的强烈不满,由此爆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1979年,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逃往国外后,美国允许其入境。对此表示抗议的伊朗学生7911闯入美国大使馆,将大使馆员们扣作人质。单单此事便使得美国朝野哗然,甚感屈辱。美国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制裁措施。更加狼狈不堪的是,在此后人质营救时,不仅作战行动失败,而且营救人员在撤离过程中,又发生了运输机和直升机相撞导致人员死伤的事故,致使美国当局震怒不已

而在美国方面,因在人质危机中表现出的无能,致使美国形象大打折扣的卡特在总统竞选中也以败北收场。相反,里根凭借重塑“强大的美国”在选战中获胜,当选了新一任美国总统。随着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逃亡地埃及去世,伊朗人质危机终于19811月以人质获释告终。然而,此事发生后至今,美国便一直视伊朗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能灭之而后快

 

逊尼派&什叶派

 

什叶派的伊朗在中东属少数派美国则与多数逊尼派国家联合

尽管美国和伊朗的矛盾已然根深蒂固,但若再加上伊斯兰教旧恨新仇颇深的两大教派——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矛盾,就使得中东本就不稳定的局势愈加扑朔迷离。

伊朗人口8000万,在中东地区是个大国。伊朗人主要属于波斯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在阿拉伯人、逊尼派占多数的中东属少数派。而美国敌视伊朗,便与中东地区的多数的逊尼派国家联手,试图攻击伊朗。

由于什叶派和逊尼派在围绕由谁继任哈里发(即继任人)的问题上产生根本分歧,所以两大教派毫无融合的可能性。什叶派代表国家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成立了伊斯兰信徒统治的国家。若从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观点出发,逊尼派的国王都是“非法政权”,没有资格统治国家。正因为伊朗咄咄逼人的攻势,从而引发了逊尼派国家的恐惧。因此,逊尼派国家无论如何都极力避免伊朗革命向本国蔓延

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战争,战争长达8年。虽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争夺位于波斯湾沿岸的油田和运输用河流的经济利益。但对逊尼派执政的国家而言,还潜在着抑制伊朗什叶派革命的蔓延这一政治目的。在伊拉克,尽管信仰什叶派的国民占多数,但当时伊拉克却被少数派逊尼派的萨达姆·侯赛因所统治。不仅逊尼派的阿拉伯国家纷纷站队支持伊拉克,美国也偏向伊拉克。

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给中东带来了极大负担,可谓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在此期间,美国曾向伊拉克提供了大量武器助其攻打伊朗。然而,两伊战争调停停火后,伊拉克却用这些武器对科威特发起进攻,从而引发了后来的海湾战争。最终,美国过河拆桥,以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际上并未发现这种武器)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曾替美国与伊朗交战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

可见美国对伊朗的“恨意”将进一步激化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矛盾,并使中东地区陷入更大的混乱之中。另外,由于中东地区支撑着全世界的原油供给,中东的混乱也将成为世界格局不安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页岩气革命使美国成为产油大国,中东地区地缘政治风险攀升

 2003年,美国推翻了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从那时起,伊朗核问题便逐渐演变为国际问题2015伊朗与美英法德中俄六国就缩小伊朗核设施规模一事达成共识,中东局势重获稳定现出一丝曙光。但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足以左右(整个)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

 首先,页岩气革命使美国超过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美国虽然还未成为石油净出口国,但因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大幅降低,因此中东地区对美国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此外特朗普总统的政治立场也发生了改变。中东的重要性降低,因此美国转而支持以色列。美国驻以大使馆搬迁至耶路撒冷就是其佐证之一。但美国退出以色列反对的伊核协议,单方面重启对伊朗的制裁,实在太过突然。此举果然招致伊朗的强烈反对,中东局势又变得动荡不安。

在伊朗问题上,美以两国统一战线看似理所当然。但是在两伊战争时期,以色列却与伊拉克属敌对阵营,甚至还派飞机轰炸了伊拉克国内的核反应堆。敌人的敌人即为天然的盟友,所以两伊战争时期以色列自然支持伊朗。

与美国“脱离中东”相呼应的是,俄罗斯与中东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密。俄罗斯为对抗美国石油增产,与同为产油国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达成协同减产协议,合作削减石油产量。

 

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再次对立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美伊两国的对立,是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再次对立?

不管是伊朗和美国间的剑拔弩张,还是什叶派与逊尼派间的旧恨新仇,似乎都如同命中注定的宿敌一般。然而,要警惕这两种对立合二为一,做到不重蹈两伊战争的覆辙。

 相较于两伊战争时期,什叶派的势力有所增强。但讽刺的是,在美国推翻了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之后,伊拉克开始由多数派的什叶派统治。由此,伊朗、伊拉克与少数什叶派统治下的叙利亚3国实现了相互合作

就算美国想对伊朗进行经济封锁,但两伊接壤,且交易频繁;同时,伊朗与叙利亚之间也存在着石油交易,被暂扣的伊朗油轮一事就是佐证。

 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战争已然打响。也门内战中对立的双方是政府和胡塞武装组织(属什叶派分支栽德派),也门政府背后是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国家,胡塞武装组织背后则是伊朗这个最大的什叶派国家。

 前段时间沙特多处石油设施遇袭,虽然什叶派已主动“认领”,但美国与沙特依然认为伊朗才是背后主谋。无论怎么说,确实是什叶派攻击了逊尼派的沙特。

 此次事件发生在美伊两国尝试对话之际,可能会将对立范围从两国扩大到什叶、逊尼两派,从而导致两国矛盾不断升级。若美国冒然行动,该事件将难以收场。

 

中美第二次冷战爆发严峻性远超两伊战争时期

 近来中美之间的对立不仅体现在贸易纷争上,俄罗斯也参与进来,美与中俄间已呈现出爆发第二次冷战的局面。美伊对立扩大到什叶、逊尼两派的对立本来就令美非常头痛,若在此关头又与中、俄对立,那美国的日子只怕会更不好过。

两伊战争发生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当时不仅是美国,中国、苏联都支持伊拉克,因此两伊战争并不是美苏两国操纵下的“代理战争”。然而,如今中俄两国都支持与美国对立的伊朗,可以说美伊对立将成为中东地区地缘政治风险攀升的重大因素

伊朗与特朗普都不想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但一场突发的冲突就可能引发战争。这一点,我们无从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