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角

【视角】智能手机与“焦虑•自杀”
发布时间:2019-10-16     作者:   分享到:

来源:东洋经济

作者:卡尔·纽坡特

翻译:闫迎弟

校译:曹珺红

 

不知不觉一天无数次地玩手机;虽然没什么感兴趣的话题,但还是无意识地登录了SNS……自从使用了智能手机,生活就被智能手机“支配”了。这就是“依赖智能手机”的危险性。《纽约时报》畅销书《数字简约主义》的作者、被称为高科技界“近藤麻理”的、活跃在全美国媒体中的计算机科学家如是说。

 

一天平均看手机39次

虽然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使用智能手机超过了真正的需要,但是,对智能手机带来的巨大影响其实并未有正确的认识。

纽约大学副教授及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在他的著作《不可抵抗》中,举了一个过低评价的代表性实例。作为写作的一个调查环节,奥尔特下载了一个名为“Monment”的软件来计算自己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

这个软件可以统计一天里看手机的次数和时间。在开始利用软件计算时间之前,奥尔特对自己使用手机的情况作了一下预估:一天大约打开手机10次,一天看手机的时间合计约1个小时。

可是,一个月后,“Moment”向奥尔特显示的真实情况是—平均一天拿起手机40次,一天大概看手机约3个小时。奥尔特感到很震惊,为此还询问了该软件的开发者凯文·霍尔什(Kevin Holesh)。

霍尔什说,奥尔特的测试结果并不是一个异常现象,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例子。Moment的用户看手机大约3个小时,只有12%的用户不到1个小时。一天看手机39次属于平均值。

霍尔什对奥尔特说,上面列举的数据应该低于真实情况,因为考虑下载Moment之类应用软件的用户,其实属于介意自己玩手机玩得太多的人群。

完全不在意使用手机的时间、或者即便在意也不想追踪具体使用时间的用户,应该有上百万、上千万之多”,这是奥尔特得出的结论。“一天看手机3个小时已经属于时间很长了,但这些人有可能花的时间更多”。

这个软件所记录的时间仅仅只是人们看手机屏幕的时间。如果连听音乐、有声书、播客等Moment没有记录的时间也计算进去的话,就会更清楚地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因玩手机丧失了多少个人时间。

 

没有独自思考的时间

为了便于接下来的讨论,我们暂且给这种倾向起个名字吧。

“缺失孤独感”……即只顾输入他人的思想,导致独自思考的时间接近零的状态

直到1990年代,生活中还不太可能缺少孤独感。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在每天的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时间迫使你不得不进行独立思考,比如排队的时候、乘坐拥挤的地铁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整理庭院的时候等等。但如今,“孤独缺失感”已经遍及世间每个角落。

这种交流优先于反省的状况会引发严重的问题。如果你一味逃避孤独,就会错过孤独带来的积极影响——发现难题的能力、稳定情绪的能力、坚定信念的勇气、维系与他人关系的能力。人们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缺失孤独的状态,会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排斥孤独会导致不良影响,这种认识直到近期才终于开始获得人们的认同。调查某行为会带来何种效果的方法之一,就是调查那些以极端高的频率重复该行为的群体。1995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已经出现了“缺失孤独感”的极端状态。这一代人10岁的时候,刚好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网络普及的时期。

关于美国不同年龄层的年轻人之间的意识差异,世界级专家吉恩·特温格(Jean Twenge)(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指出,1995年到2012年出生的“i世代”(从小习惯用触摸的方式进行人机交互的新生代族群),他们和1980年到2000年间出生的千禧一代之间,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特征。

最大的、也是最不好的变化,就是心理健康(精神层面的健康)。特温格在书中写道:“10-20岁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率急剧上升”,主要原因是焦虑症的激增。“可以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i世代是心理健康状况最差的一代”。

 

和焦虑症增加同步的“现象”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特温格指出,这种心理健康发生变化的时期和大多数美国人拥有智能手机的时期完全相符。他明确指出,把智能手机当恶人,这种想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造成10-20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的根源是手机,我也觉得这样想太过随意了”,但是二者在时间上吻合的原因,也只有这一点。学习压力增大等其它可能性,在焦虑症激增的2011年以前就一直存在。焦虑症增加的相同时期,急剧增加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青少年的智能手机持有率。

 “缺失孤独感”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危害—i世代身上存在的问题已经向我们发出了强烈的警示。去除独自一人思考的时间,其后果就是这一代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急剧恶化

仔细想想,造成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这一代年轻人正在失去观察和理解自己情感的能力。自己是谁?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这种探索内心世界的能力,构建稳固人际关系的能力,他们也在丧失。

更进一步的说,脑内社交回路是生存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这种功能本不可以无休止续航,因此即便需要节省能量维持其他重要认知行为,也不能削弱用于其运转的能量。如今,人们却连正常的维持管理都不做了,那么出现问题当然也不足为奇。

为了幸福地生活,我们需要孤独。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正在逐渐丧失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类,并非可以永不消亡。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名望日益攀升的1889年,出版了一本概述他哲学观的书。据说这本名为《偶像的黄昏》的著作,他只用了短短两周就完成了。

开篇列举了尼采关心的相关话题。在这个章节(具体说就是34句格言)里,他强烈主张——“只有散步得来的思想才有价值”。据说尼采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在瑞士东部的一个村庄度过了一个夏天。这期间,他每天漫步在欧洲风景最美的山路上,最长时间达8个小时。

 

从“输入他人思想”中解放出来,至关重要

步行,可以让你获得更多充实而孤独的时光。这里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们说的孤独,是指摆脱输入他人思想的状态。只有摒弃那些零散的文明碎片,你才可以真正享受到步行的益处。

自从我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以来,我就一直在坚持这样做。散步能让我思考许多事。目前我主要在考虑如何解决身为大学教授所面临的问题(我的主业是计算机科学相关研究,所以会思考数学证明或正在撰写的书籍的第1章的纲要等问题),或者反思了应该深思熟虑的人生问题。

天气好的时候,漫步于自己惬意的角落,我把这称作是“感谢之散步”。尤其当我忙碌或压力重重的时候,我想把自己心情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引导,坚信艰难的生活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也会去散步。

不能散步,我一定会陷入茫然。因为对我来说,散步就是与自己对话的最佳时间。我希望你也能在散步中找到独处的时间,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益处。坚持下去的策略其实很简单—定期外出,长时间散步。如果可能的话,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当然最好。

我说的散步必须是自己一个人的散步。而且,并不是一个人就行。可以的话,不要带手机。带上耳机,或者不断地发信息,再或者—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在Instagram上做“散步直播”等,这些并不能算是你独自一人散步,因为你根本体验不到独自散步的最大好处。

出于某些需要无法离开手机,就把手机放到背包底部吧。这样的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用,但无聊时又不能立即将它拿出来。

 

 

散步会提高生产性

这个习惯最大的障碍,是太花费时间。据我本人的经验,如果你不想办法,就根本无法保证时间,因为空闲时间不可能凭空就有。换句话说,你需要事先筹划。例如,有工作的日子,提前在日程上预留时间(把步行作为一天的开始或结束是最佳习惯)。或者与家人商量好,晚上或周末独自一人去远足等等。

还有,你应该延伸“好天气”的定义。无论是寒冷还是下雪,都可以去散步(在麻省理工上学的时候,我了解到了优质防水裤的好处)。

这需要相当大的努力。同时,你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定期出去散步的时候,我获得的快乐是纯粹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产出也明显比平时高出许多倍。古往今来,在忙忙碌碌的每一天的日子里注入大量的孤独,同时人们也不断从中获益。

思想家亨利·梭罗(Henry Thoreau)曾这样写道:

“我每天至少花四个小时散步,穿过森林,漫步在山丘田野,彻底摆脱尘世的纷扰。若非如此,我的健康和精力便难以维持。”

恐怕许多人没有像梭罗那样发现散步的意义吧。如果向他学习,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花费时间致力于“高贵的艺术”—散步,我们肯定能够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