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热点分析】喜剧演员角逐乌克兰总统,大选呈“三足鼎立”态势!
发布时间:2019-05-26     作者:   分享到:

2019年3月以来,伴随乌总统选举投票日期日益临近,乌政坛趋于白热化。据目前的民调显示,泽伦斯基、波罗申科和季莫申科稳居前三名,此次大选特点突出,政客与民众对华态度存在差异,我方应予以关注。

 

 

此次大选的特点

第一,民众对传统政客感到反感。目前人民公仆党总统候选人泽伦斯基是此次大选中最大的一匹黑马,他也是乌选举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如此高支持率的非政界人士。在专家看来,选民之所以如此喜欢这位演艺人士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乌克兰政客的不信任,而非其政治立场。

3D53F  

  图为泽伦斯基

第二,腐败问题成为此次大选的焦点。泽伦斯基不断指责乌克兰政府存在腐败问题,声称将“候选人很多,但其中一个必定坐牢”,“现政府窃取人民和军队的财产,并试图据为己有”。乌克兰前经济部长弗拉基米尔·拉诺沃伊指责波罗申科靠从国防预算中巧取豪夺,获得了巨大红利。季莫申科指责波罗申科参与军队采购腐败,构成叛国罪。据俄新社3月11日报道,声明退出“波罗申科联盟”的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谢尔盖·列先科9日在“YouTube”网上发布视频称,他认为波罗申科若在乌总统大选中败选,可能会逃往西班牙或者是摩尔多瓦。

第三,在泽伦斯基能否当选问题上,民调存在较大分歧。根据乌克兰独立民意调查机构“乌克兰评级集团”3月11日公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泽伦斯基以24.7%的平均支持率高居榜首,祖国党领导人、前总理季莫申科以18.8%的平均支持率位居其次,现任总统波罗申科以16.8%的平均支持率跟随其后。尽管泽连斯基的支持率更高,但乌民众对他是否能获得大选的最终胜利,仍然缺乏足够的信心。18%的选民认为泽连斯基可以登顶总统之位,22%的受访者则坚信波罗申科将再次赢得大选胜利,继而连任成功。这种分歧既体现了乌民众对传统政客的不满,又反映出乌选民的理性倾向,担心泽连斯基缺乏政治经验和治理能力,无力应对复杂形势,难以力挽狂澜。此外,还有近1/4的受访者仍未确定投票对象。

第四,寡头集团仍主导乌政治。乌“内容分析中心”咨询公司的专家在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乌克兰主要媒体进行研究后发现,隶属于阿赫马托夫、迪明斯基、梅德韦德丘克、平丘克、菲尔塔什等几大寡头的乌克兰大型电视台对波罗申科的活动进行了非常积极的报道,全无批评。在以电视作为大众传播主要渠道的乌克兰,这不能不被看作是寡头之间已就帮助波罗申科实现连任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即使号称政治素人的泽连斯基背后同样有亿万富翁科洛莫伊斯基(Ihor Kolomoyskiy)的支持。此人与波罗申科关系不睦。

第五,反俄罗斯与亲西方成为主要话题。在此次大选中,波罗申科的竞选口号为“选我,还是选普京”,通过不断对俄发出强硬声音,试图树立“抗俄英雄”的形象,提升支持率。他在竞选时表示,只有成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才能确保国家安全。他还攻击主要对手季莫申科是“普京的老朋友”。为回击波罗申科的指责,避免被贴上“亲俄派”的标签,季莫申科也呼吁西方向俄施加更大的压力,并强调必须成为北约成员国。一些民众甚至担心俄的武装干涉。相对而言,泽伦斯基对俄的态度较为务实,其在竞选中并未过多涉及与俄相关的问题,称将与俄进行对话。

3CA7A  

第六,西方对乌大选较为关注,并对大选实施了舆论引导。西方媒体不断刊登俄罗斯干涉乌克兰大选的新闻,目的是进一步激起乌民众对俄的反感,确保能选出亲西方的总统。近日,西方加大了对俄的指责力度。美国务院批评五年前俄罗斯在克里米亚举行的“全民公投”是一场“闹剧”。欧盟外交事务和安全政策代表费德里加·莫格里尼(Federica Mogherini)谴责俄破坏乌主权和领土完整,违反了国际法。欧洲议会众多议员表示应警惕俄的虚假宣传。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担心俄将入侵乌选举网站,通过发布虚假结果,影响大选。

第七,中国并未成为主要话题。出于肯定我方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中立态度以及对乌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考虑,季莫申科、波罗申科对华态度总体友好。泽伦斯基在竞选过程中同样未涉及中国问题,这或与其外交经验不足相关。乌民众对华态度较为复杂,既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综合国力迅速发展产生心理失衡,并对中俄关系日益密切感到警惕和不快,又认为中国道路和模式对乌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

我方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加强对乌大选的调研,特别是加强对泽伦斯基竞选团队成员及政策立场的关注。

第二,保持冷静观察,尽管泽连斯基的民调领先,但并非确定当选。首先,乌一些民调机构具有自身的政治立场,在受访人员选择、问题设置等方面难以保持足够客观,可能影响民众的投票倾向。其次,由于此次大选难有候选人在第一轮选举中胜出,在第二轮选举中存在波罗申科和季莫申科中败者的选票会转向胜者的可能性。

 

作者:张杰、董焕元等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编辑:安萌、杨竹

责编:王娟、陈章玉

审核:杨晓钟